第(3/3)页 义体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美好,可一旦它真的大规模使用,深挖其功能性,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。 甚至于到了这个后义体时代,学界已经开始反思: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那么深入的义体改造?这东西是不是华而不实,弊大于利? …… “兼容性的本质,是血肉之躯太过孱弱,”老尼尔缓缓道,“从来就没有不好的义体,只有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使用的义体。” “所以很多年前,海德拉生命开展了一项研究,想要强化人体的素质,以期望能达到‘血肉-义体联结’的完美联结。” “这不就是强化人?”童念问。 “和强化人不一样,这个计划想做的,是特化人类与义体的兼容性——神经冲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电讯号、心脏泵血的原理和发动机输出动力没有区别,甚至于……人体本身就可以放电。” “你是说……深度改造,机械飞升?”童念的面色凝重起来。 从义体技术开始成熟的那天起,机械飞升的概念就诞生了,设想这样一种场景: 有一个人,他从一根手指开始,一件一件的,从四肢、到内脏、再到大脑,将自己全身上下所有的组织都换成机械,这个时候他是不是就变成了机器人? 一个拥有人类灵魂,却没有人类肉体弱点的机器人,他的大脑不会死亡,供电即可持续运行,他获得了,不死的生命。 理论上是这样,可当他在将自己的血肉全部替换为机械时,悖论也产生了。 他需要呼吸吗?如果不需要,那他的机械肺是用来干什么的? 他有心脏吗?心脏里有血吗?——可血是为血肉提供‘能量’的,他身上一块肉都没有了,血有什么用?既然血已经没有意义了,那他的机械心脏到底是干什么的? 对,机械飞升者不必将自己完全转化为机械。 事实上,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,某一个步骤,就已经不是‘人’,或者说,通常意义上的人了。 那么到底是哪一步? 哪一项改造,标志着机械飞升者的诞生? 第(3/3)页